蘭州市統籌政策、項目、資金資源,修訂出臺《蘭州市柔性引進人才實施辦法》,提升政策含金量、措施精準度、程序便捷性,吸引集聚各類優秀人才聚智聚力,為構建“強省會”人才發展雁陣格局提供動力支撐。
突出服務大局。聚焦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建設“3+N”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以及推進“四強”行動等重點任務,強化產才融合導向,大幅拓寬柔性引才涵蓋6大重點支持領域。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分別確定先進石化、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綠色冶金等4大支柱產業領域和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核燃料、節能環保、新型建材、節能環保、食品加工、數據信息、文化旅游等9個優勢產業領域為柔性引才對象。聚焦生態環境建設、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重點農業產業和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領域,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民生領域以及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其他領域,實施柔性英才,實現領域全覆蓋。同時,對于市屬國有企事業單位、民營企業從在蘭的中央和省屬單位引進的,視同市外引進人才,更好滿足各類用人主體實際需求。
突出分類施策。根據用人主體、需求導向、引才對象等具體情況,將引才方式拓展為項目合作、學術指導、兼職服務、平臺建設、掛職幫扶、退休返聘、“飛地引才”等7種,以靈活多樣的方式提升柔性引才的實效性。針對企業類用人主體,通過項目合作方式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高技能人才,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難題。針對科研機構類用人主體,通過引進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學術顧問、名譽教授的方式,開展學術指導,培養人才團隊。針對醫院、中小學等民生事業單位,通過柔性引進名醫、名師開展兼職服務的方式進行醫療教學、人才培養等具體活動。同時,各類用人主體均可通過創建平臺、掛職幫扶、退休返聘等方式,吸引專家人才提供智力服務。針對高端人才來蘭開展工作不方便等現實問題,不斷開拓思路,積極探索“人才研發在外地,轉化運用在金城”的引才模式,支持企業建設“人才飛地”,就地吸納高端人才、尖端技術。
突出政策配套。對采取項目合作、學術指導方式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分別給予薪酬總額(工資所得)或單個項目報酬的30%、50%,最高不超過50萬元、30萬元補貼。對企業柔性引進人才以蘭州企業名義申報、入選國家級和省級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項目成功在蘭落地實施的,分別最高給予200萬元、100萬元的科研經費獎勵。對用人單位柔性引進院士新建的院士工作站,每年給予50萬元的建設運行經費補貼;對用人單位柔性引進人才在用人單位主導建設并被批準認定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給予最高500萬元經費支持。提升兼職專家補貼標準,按照高層次人才ABCDE五類,分別給予20萬元/年、15萬元/年、10萬元/年、5萬元/年、3萬元/年工作補貼。對研發在外地、成果落地在本地,對成果轉化好、落地項目多、人才引進成效明顯的人才“飛地”,給予最高200萬元運營經費支持。
突出服務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柔性引才工作向常態化、便捷化、高效率轉變。增加引才頻次,由原來“一年一報”改為“按季度開展”,由市委人才辦牽頭,各行業主管部門和縣區、蘭州新區、蘭州高新區、蘭州經開區共同負責,為用人主體單位提供更為寬松的“時間窗口”。簡化申報手續,減少一切不必要的證明、資料和表格,設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人才服務專窗,實行專人受理、限時辦結,切實提升用人主體和人才申報的便利度。建立柔性引進人才常態化聯系服務機制,通過定期調研、座談交流、談心談話等方式,主動協調解決柔性引進人才在蘭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落實柔性引進人才待遇保障,發放“萃英優才卡”,憑卡享受醫療保障、政務服務、交通出行、文體娛樂、商家優惠等人才服務,對作出重要貢獻的柔性引進人才,納入市級療養專家范圍,積極邀請人才參加市情考察、項目觀摩、集中調研、專題講座等活動。
?